中國文化優(yōu)美而博大。茶,傳承千百年而不斷,涵養(yǎng)了豐富的人文美感。
?
《茶的味道》是「華夏之美」叢書之一,內容從歷史與古籍著錄出發(fā),展現(xiàn)了茶文化的三個傳統(tǒng):稽古、尊今、啟來,為世人呈現(xiàn)一幅簡明茶文化圖像。
?
|?何寄澎,「華夏之美」重要推手
?
三十年前,臺灣大學中文系教授、幼獅文化公司總編輯何寄澎先生曾廣邀各界專家,推動出版「華夏之美」叢書,編纂了一套涵蓋《書法》、《繪畫》、《詩歌》、《陶瓷》等傳統(tǒng)文化的普及讀物。
?
何寄澎先生在當時序言上說:
令人迷惑的是,中國文化如此優(yōu)美而博大,何以長久以來竟日趨衰落而黯然無光?
我們認為,中國文化之所以漸趨黯淡,是因為沒有配合著現(xiàn)代人的環(huán)境與生活,透過淺明易解的方式,正確而完整地把中國文化的精華傳達給廣大群眾。
?
三十年后,來自大陸的崔正山先生聯(lián)系上何教授,希望將這套書重新印行,「華夏之美」再次面世。
?
|?古籍為依,凝結歷代茶文化精華
?
《茶的味道》一書以中國古籍文獻為本,分茗茶、茶泉、茶器、茶術四章,每章按先秦、漢魏六朝、隋唐五代等歷史順序,引經據(jù)典,娓娓道來。
?
秉承何寄澎教授的古文功底,《茶的味道》可以說是一本歷代茶書簡要集成。
?
中國產茶歷史悠久,漢魏六朝時已有文獻記載。
?
漢魏六朝茗茶發(fā)展史,最重要的史料應是漢代王褒的《僮約》。
《僮約》撰于漢宣帝神爵三年(公元前五九年),是一篇游戲文字,為研究漢代民俗文化的重要文獻。其中有「武陽買茶」語,一般學者認為這等同承認漢代四川彭山一帶已有茗茶市場;至于茗茶,至少是經過曬干的茶,而不是新鮮的茶葉。
?
茶葉飲用方法與器具,歷代不同。宋代斗茶以建盞為上,上至皇帝,下至文人皆有著述。
建盞至少有六個特色:黑泥為上、釉必紺黑、玉毫條達、盞壁口薄底厚、盞底差深、盞底微寬。
?
蔡襄《茶錄》云:「茶色白,宜黑盞。建安所造者紺黑,紋如兔毫,其胚微厚,久熱難冷,最為要用。出他處者,或薄或色紫,皆不及也。其青白盞,斗試家自不用?!?/span>
?
宋徽宗趙佶《大觀茶論》云:「盞色貴青黑,玉毫條達者為上,取其煥發(fā)茶色也。底必深而微寬。底深則茶宜立而易于取乳,寬則運筅旋徹不得擊拂。盞惟熱,則茶發(fā)立耐久?!?/span>
?
全書文獻引用清晰,簡單易懂,并附有古籍繪圖或傳世畫作解釋,內容凝結了歷代茶文化的精華,是一本了解傳統(tǒng)文化的好書。